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微信
|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 公共文化体育 > 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文物保护单位——贺州市临贺故城

2021-04-09 17:20     来源:贺州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 微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贺江两岸,南至浮山,东至大鸭村,北至香花村,西至沸水寺,方圆约10平方公里。

? ? 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 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此城仅存”。

? ? 贺街镇,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临贺县建城开始,到1952年贺县县城从贺街镇搬迁至八步镇,历经十六个历史时期2000余年,期间有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各种称谓,但一直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

? ? 据贺州市博物馆长期考证:目前,故城城址共发现四处:分别是大鸭村城址(旧县肚城址)、长利村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城址、河东城址。

? ? 大鸭村城址,又称旧县肚城址,位于贺街镇大鸭村,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临贺故城中第一个县级行政治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50米,南北残宽100米,四周有板筑土城垣,残宽3—4米,残高1.5米,南垣部有城门,城外有宽约10米、深约2米的护城壕,城内遗留有大量的汉代方格纹陶片等文化遗物。

? ? 长利村城址,又称洲尾城址位于河东街长利村的洲尾,历多年洪水冲刷,现残村南城垣约300余米,在靠近临江一侧,还可见残存的部分墙基,城内发现有汉代文化遗物。

? ? 河西城址位于贺街镇河西村的临江西岸。始建于东汉中晚期,初为长方形夯土墙,四面为版筑夯土墙。五代时期先属后楚,后属南汉,南汉时期,在城墙的内墙包砌红色花纹砖。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郡守陈士宰主持将城墙的外墙、墙顶全部包砖,并修建城垛,四面辟门并建敌楼,周围开护城河,元、明、清沿用宋临贺城,明、清时期,因战乱等原因,城墙曾多次修补。1938年,侵华日军两次轰炸故城,造成故城居民重大伤亡。临贺故城之河西城址的西、北、南三面现残存长约1100米的夯土城墙,残高3—6米,残宽4米—25米;城墙外有护城河,宽约5—10米,现被改造成鱼塘或田地。从2002年起,国家拨出专款对河西城址开始部分修复。

? ? 城内主要以衙署、捕厅、文庙、书院、庙宇等公共设施为主,辅以店铺、民居。现存有明清时期的文笔塔、石板街、古井、民居、宗祠、寺庙、码头等古建筑以及文庙遗址、临江书院遗址等,河西临贺城是临贺故城四座城址中延续时间最长的古城,其作为行政治所的年代达1900余年(从东汉初年至1952年)。从河西临贺故城的设计规划来看,作为岭南桂东地区的郡县级治所的临贺城,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行政、经济、文化、宗教和防御等城市功能。

? ? 明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发形成了与河西临贺城相对的河东附属城,名曰河东临贺城。河东城沿临江东岸而建,长达千余米,沿街骑楼式店铺鳞次栉比,现存有清代粤东会馆、八圣庙、魁星楼、刘宗标故居以及古井、古民居等古建筑。明清以后,河东临贺城逐渐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区,河西临贺城则依然保留着行政、文化中心,两城隔临江相望,在河西码头与河东魁星楼之间原有一座大型的跨江浮桥,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广西贺县志》卷三.政治部 津梁:“浮桥在县东门外,旧有楼,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署县布政司造船二十四只,维以铁索,隆庆五年夏(1571年),大水,船流失;知县陈试重修,设桥税所,充军饷;万历间,知县李文翰重修有记,明末废,清顺治间修复,年久复朽,康熙九年(1670年),知县河标重修,四十一年,知县黄利通大修,雍正间,知县黄为汉重修,设桥夫四名……。迨咸丰八年(1858年),贼入寇,邑人撤去桥船,城复后,知县杨征诗重行修造,规制一新”。 2001年《贺州市志》亦有记载:桥长160米,宽2米。直至1959年贺街大桥建成后,该浮桥才拆除。

? ? 临贺故城城外,遍布香花、高基、寿峰、蛇头岭、蝴蝶岭、大坪岭等六大古墓群。建国以来,在临贺故城保护范围内抢救性发掘和征集了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化石、铁器等各类文物达2000余件。

? ? 在临贺故城的古建筑中,刘宗标故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故居位于贺街镇临江东岸的双瑞村昌蒲寨,由门楼及主楼建筑、两侧厢房共同围城一个四方形的封闭的院落。主楼为一座一进三开间、二层骑楼式建筑,座北朝南,硬山顶,砖墙抬梁,平脊,青砖清水墙。厢房为一进三开间,位于正房前两侧。门楼不设房间。刘宗标,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浙江台州知府(从四品,未实任),其书法造诣极深。在昭平县黄姚镇的文明阁内,还保存有刘宗标题刻的“小西湖”摩崖石刻。刘宗标故居保存完整,是临贺郡县子弟崇文重武的一个侧面反映。

? ? 最具宗族文化气息的是贺街姓氏宗祠群,历史上,临贺故城内建有各姓氏宗祠达30余座,现余20余座。每座宗祠占地都在300平方米以上,祠内记载有各自宗族的来历,祖先名人画像和传略,以光宗耀祖。贺街宗祠群除部分为近年来仿古重建外,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砖清水墙,山墙形式为镬耳山墙和博古山墙,木柱抬梁,小青瓦盖顶,石雕、木雕精美,壁画、书法、对联等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距今六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贺街镇的姓氏宗祠文化,是临贺郡县族群文化曾经繁华的典型代表。

? ? 最具历史痕迹的是桂花井,据保存于井旁的碑刻记载:该井于明天启(公元1621年)年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曾进行重修。现存古井的井口为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9米,井壁以青砖砌筑,护井栏则用整块青石穿凿而成。由于年深日久,井栏四周已被人们汲水时所用的绳索磨出道道沟痕,深10—16厘米。桂花井是否因井旁有一棵桂花树而得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 ? 最具文化气息的是魁星楼和文庙遗址。魁星楼是临贺郡县古代学宫文化的象征,矗立在贺街镇临江西岸,现河西故城城墙中心部位,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为五层六角形阁式砖塔,塔高约27米,塔身外批朱红色灰沙,六角攒尖顶,塔尖饰灰塑葫芦,整个外形像一支高耸的毛笔向上直插,蕴含写尽天下文章之意。塔内供奉有魁星点斗神像,有科举文魁之意。抗战时期,该塔曾经作为美国“飞虎队”对日作战的航标,如今是临贺故城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

? ? 文庙遗址位于贺街镇城厢学校内,现仅存石望柱四根,其余文庙建筑已无存。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广西贺县志》卷三.政治部.壇庙:“文庙学宫,在县治东,宋元佑间(编者注:北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即1086年-1094年,下同),郡守邓璧,建;元至正初,郡守刘晋,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毁;郡守孙逢辰,再建;洪武十年(1378年),因旧增饰;永乐十三年(1415年),主薄传岳、教谕李滋重修;成化三年(1467年),知县蒋智、训导马超,新之,知府袁衷有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翁懋勋大修庙学,培土增高地址,旋倾圮;三十四年(1606年),本府推官周伯逊请帑修复;天启六年(1626年),知县郑伯龙又请帑改建,……。明季庙毁,清康熙二年(1645年)修复正殿、东西两庑,……。康熙九年(1670年)米脂县何标,教谕刘懋沛,修泮池桥并名宦、乡贤祠各一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县鹤年,暨绅士龙克家、钟衡鑑、钟明奎、林峻高、黎祖训等将迁南门内,旧学改建于都阙署西首,面正南,自大成殿以下两廊为东西庑。前为戟门,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又前为泮池,为围桥,又前建石牌坊一,又前为欞星门,门外有古井,水甚清洌,……。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女小校长梁女士耀青,改两庑为教室,移先贤先儒牌位置大成殿内”。说明至迟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贺街文庙还基本保持原貌。

? ? 最具群众基础的文化遗产是浮山,浮山位于贺街镇临、贺两江交汇处的江中,山上建有一座寺,名曰浮山寺,相传自建寺以来,不管遇上多大的洪水,浮山始终浮于水面,故曰浮山,远看浮山,宛若一枚印章,钤在江面上,所以又称“玉印浮山”。山门右侧有一座两层六角攒尖顶亭,名浪沧亭,在亭之正面有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先生手书魏碑体“浮山”二字,字体方直有力。在浮山上,目前保存有清至民国时期摩崖石刻或碑刻共十处。浮山还是每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浮山歌节》的举办地。浮山歌节,亦称浮山歌圩,是桂东地区最隆重的多民族传统歌节,当地百姓为纪念唐代初期贺街镇大鸭村的陈秀才刚正不阿,不贿考官而屡试不第,愤而还乡,免费为老百姓摆渡的事迹,在他的生辰和祭日,云集浮山以歌纪念,最后发展衍生为盛大的浮山歌节。每年的农历4月26日(陈王即陈秀才的生日),农历5月29日(陈王祭日),贺州市各乡镇以及区内外的群众数万人,自发来到浮山,参加浮山歌节。浮山歌节以山歌为主,以对歌为形式,内容保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生产生活、时政民情、爱情婚姻等等。

? ? 临贺故城作为岭南桂东地区重要的县、郡、州的治所,其历史脉络清晰,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百越文化交互融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作为古代城市标志的各种基本公共设施齐备,古城墙、护城河、衙署、学宫、书院、宗祠、寺庙等布局合理,延续时间长达2100多年,而且不间断,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6月,临贺故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类别为古建筑类,年代为汉至清。

? ??



链接:贺州市历史沿革

? ? 先秦时期,贺州属百越地。

? ? 秦代,属秦之桂林郡、南海郡(究竟哪部分属南海郡、哪部分属桂林郡,有待进一步考证)。

秦末至西汉初,属南越国。

? ?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三国时期,汉平南越后,置临贺、封阳、富川等县,属苍梧郡。

? ? 三国吴孙权黄武五年(226年),置临贺郡,治所在今贺街镇,辖临贺县(治今贺街镇)、封阳县(治今铺门镇)、建兴县(治今桂岭镇)、富川县、冯乘县。隶荆州。

? ?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郡领县改建兴县为兴安县(仍治今桂岭镇),隶广州。东晋、十六国时期改隶荆州。

? ? 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改临贺郡为临庆国,治临贺县,隶湘州。分封阳县置开建县,出临贺郡,封阳县仍属临贺郡。

? ? 齐建元二年(480年),改国复称临贺郡,仍治临贺县,属湘州。梁、陈因之。梁分临贺县之昭平县地置龙平等县,出临贺郡。又再析临贺西部之地置荡山县(治今公会镇),仍属临贺郡。

? ?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州,称贺州,治临贺县,辖临贺、兴安、荡山、封阳等县。

? ?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兴安县为桂岭县。

? ? 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贺州,桂岭县改属熙平郡,封阳县改属苍梧郡,省临贺县、荡山县入富川,改名贺川县,属始安郡。

? ?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贺州,辖临贺、封阳、桂岭、富川等县,治临贺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道,贺州属岭南道桂管。

? ?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贺州为临贺郡,辖县复增设荡山县,余县因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临贺郡为贺州,治临贺县,辖县因之。唐懿宗咸通三年(826年),分岭南道为东、西道,贺州属岭南西到桂管。

? ? 五代初,因唐制,贺州属楚,辖临贺、封阳、桂岭、富川、荡山等县。南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年),仍称贺州,属南汉。

? ? 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宋攻克贺州,贺州归宋。次年,省封阳县、荡山县入临贺县为乡,贺州领临贺、桂岭、富川三县,属广南路。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分广南路为东、西二路,贺州属广南东路。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贺州改属广南西路。

元代,仍名贺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辖县增加怀集县,辖临贺、富川、桂岭(元末省入临贺县)和怀集四县。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撤贺州,临贺县改称贺县,属平乐府。县治今贺街镇。

清因明制,光绪32年(1906年)分贺县下六里地置信都厅,治今铺门镇,属平乐府。

民国初,仍称贺县,治所贺街镇,属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后,属平乐民团区署、行政监察区等,治八步。

1949年11月贺县解放。

1951年8月平乐专员公署从八步迁往平乐县。

1952年9月,县治从贺街镇迁至八步镇,与富钟县(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合并富钟县)、昭平县同属平乐专区。

1958年7月平乐专区撤销,贺县改属梧州专区,专区行署所在地为梧州市。

1997年2月,撤销贺县,设立县级贺州市,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地区行署从梧州市迁往贺州,辖贺州市(县级)和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

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辖八步区和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

2007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从八步区和钟山县划出部分乡镇,设立平桂管理区,贺州市辖两区(八步区和平桂管理区)和三县(钟山、昭平和富川),形成今天贺州市的辖区格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