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查动态

常熟“四普”进行时 | 细品古镇韵味,传承文化经典

时间: 2024-11-06 13:18 来源: 体球网,足球比分网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访问量:

当晨光初照,静谧的沙家浜镇逐渐苏醒,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普查行动正悄然展开。由当地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办公室(文教)牵头,携手资深普查专家以及村(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普查小组,目标直指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旨在重新梳理和评估沙家浜镇的历史遗产价值,让沉睡的瑰宝再次闪耀光芒。

老宅楼中厅历史的见证者

民国时期风格的门窗,精致的雕花围栏……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几位满头银丝的老者围坐在唐市老宅楼中厅的中堂,手中的茶杯升腾起袅袅香气。

口碑调查是文物普查中重要的一环,普查队员根据老先生们的回忆做好记录:老宅楼中厅原为明代天启年间柏起宗所建,人称“柏园”,民国初年归龚雄才所有并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乡政府办公处,2004年重修,辟为“沙家浜历史文化馆”,并在二楼开设了文化阅读教育基地。


唐市石板街市井烟火的延续

穿过蜿蜒曲折的巷弄,这里是沙家浜镇的灵魂所在——唐市石板街。横卧于脚下的是由六百多块石板组成的道路,路两旁的商铺错落有致,古韵犹存。队员们漫步其间,不时驻足,细细品味着每一家店面背后的传奇故事。

繁荣街9号、11号,“苏爷爷的理发店”与“一个有郁的木桶店”里,两位石板街上最出镜的老手艺人,构成了古镇最为生动的日常画卷,也是传统文化活生生的体现。


杨彝纪念馆文化的灯塔

唐市在明末非籍籍无名之地,而是一个文化气氛浓烈,知识分子往来频繁的地方。明代末年,唐市有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杨彝,他与当时住在唐市的太仓名士顾梦麟是好友,经常一起研究诗经要义和儒家学识,弟子有四百人之多。

1624年,他们与当时的名士张溥、张采,在凤基园成立文社,取名为“应社”。第二年,他们召开了“应社”大会,更是吸引了数百名江南名士前来参加。杨彝的一生读书不缀,他也非常爱好藏书,他的“凤基楼”藏书逾万卷,与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成为当时常熟三大藏书楼。

纪念馆内布置有杨彝和“应社”的历史概况、凤基园复原平面图,及唐市十景诗、十景图;古宅内还有古家具和古井……普查队员们细心丈量,认真记录,轻抚着这里每一道痕迹,仿佛在与历史进行无声的对话。


望贤楼红色基因的传承

这座楼阁曾是新四军抗战办事处,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为理想奋斗的历程。1939年秋,由新四军六团为主组成的“江抗”部队奉命西撤后,在东唐市留下一个办事处,办公地就在望贤楼,负责人是蔡悲鸿。

在这里,队员们聆听了老党员深情讲述的红色故事,那些感人肺腑的情节,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沙家浜镇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先民智慧的烙印;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精髓。我们期待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让宝贵的文化财富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