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 > 乡村振兴

昆山市锦溪镇入选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公布的2024年“中国乡村振兴示范镇”推介名单

时间: 2025-01-26 16:50 来源: 昆山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日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公布2024年“中国乡村振兴示范镇”推介名单,昆山市锦溪镇入选。刚刚过去的一年,昆山市锦溪镇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凸显乡村特色、推动农文旅融合、探路“乡村美学经济”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以“新”助“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昆山市锦溪镇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打造新品牌、引进新技术、融合新业态,以“新”助“兴”,探索农业发展新形态。

昆山市锦溪镇着力加强“三品一标”建设,获评江苏省“味稻小镇”,“锦”字头农产品获省级品鉴金奖8项,锦溪大米、万千湖果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锦溪黑蚬”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昆山市锦溪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6万亩、高标准蔬菜地2696亩、高标准池塘5429.8亩;积极推进朱浜村、北管泾村等区域共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动稻米产业机械化,目前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现代化农机仓库2座、烘干中心14座、恒温储粮仓2个、旱地智能喷淋育秧点1个,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9%。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昆山市锦溪镇建成长云村数字化玻璃温室草莓园,昆山市澄湖水产良种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省渔业数字渔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完成长云村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天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达标基地,新增江苏省第三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三星级服务组织2家。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蝉联“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加强与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产业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订单农业、加工增值、品牌赋能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带动整体销售收入的增长。

人才“活水”,推动农民生活水平提档升级。

聚焦“选育管用”,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昆山市锦溪镇加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昆山市锦溪镇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累计申报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92人。全力抓好乡土人才培育,培养了一批带头创新创业、带动农业发展、带头勤劳致富的关键人才。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锦溪宣卷、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砖瓦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深化镇级“文明之链”建设,打造“链上阅读阅见锦溪”读书品牌,2024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近2000场次。

持续开展农村干部强基固本班,围绕党务工作、环境整治等主题,为村干部“充电续航”,累计共有近700人次参与培训。常态化开展青年干部成长沙龙、青年干部座谈会等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多类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农村干部综合能力。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下沉帮扶力量,推动机关单位与村结对共建。

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昆山市锦溪镇积极创新探索乡村建设新路径,在国内率先提出“乡村生活共创集群”理念,通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分类处置,多个村与国有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合作,打造了计家墩理想村、祝甸砖窑文化园、长云万亩粮田等网红乡村,实现集体资产的有效盘活。

驻“颜”增“色”,推动乡村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昆山市锦溪镇坚持把生态绿色作为城镇特色和发展基底,科学布局、合理制定城镇规划设计蓝图,以“和美”为主题,既塑“形”又铸“魂”,实现镇村品质全面提升。

坚持夯实基础,树立标杆典型,昆山市锦溪镇成功打造4989户“美丽庭院”星级户,盛塘村获评“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宜居宜业和美村”、三联村获评“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先行村”。结合昆山市锦溪镇实际,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对全镇62个自然村开展每季度3次督查督办,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考评”闭环管理。

创新推行乡村家庭积分奖励机制,将三联村、联湖村作为试点,把村规民约量化为村民日常行为积分,带动村民自治,其中“百村共治”乡村家庭积分奖励获评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色案例。

扎实推进“三特一古”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省级特色精品乡村2个,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特色康居乡村54个、特色宜居乡村8个。“昆山之链”首链缘甸段项目获评“亚洲都市景观奖”。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计家墩获评“2023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网红打卡地”,祝甸砖窑文化园获评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三联村明镜荡健身公园获评江苏最美乡村健身公园(广场)。积极做好“文旅+”文章,打造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创作基地,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合作举办“人文锦溪摄影大展”等全国性赛事,依托协会国内外民俗摄影力量和资源,结合锦溪特有生态人文优势,大力传播“锦溪美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