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苏州要闻

苏州迈步全球科创新高地

时间: 2025-07-05 03:02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金仕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预装干瓣介入瓣膜产品获批上市,让心脏病患者迎来新曙光;国芯科技构建12条产品线,为智能汽车打造“可靠中国大脑”……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越来越多的“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是苏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鲜活例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苏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为针、产业为线,织就一幅面向未来的创新答卷。

锻造企业创新力,激活链式跃升动能

今年3月25日,伴随上交所清脆的锣声响起,被喻为“芯片全科医院”的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如今苏州共有5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去年以来,苏州召开国际科创大会,先后出台《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研发机构创新赋能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力加码”,用真金白银、优越环境助力企业跑出创新“加速度”。

作为全球氮化镓行业的龙头,位于苏州的英诺赛科正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AI以及人形机器人等应用领域加快“攻城略地”,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8%。泛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商迈为股份,投资23亿元,竣工投用异质结电池整线设备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近200亿元。以产业为方向加强技术攻关,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成果转化,瞄准新赛道奋力开辟新增长点,是苏州广大企业的不懈追求。在这样的浓厚创新氛围中,截至今年6月,苏州已集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位居全国第四;独角兽企业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08家,省瞪羚企业486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涌动的背后,源自顶尖人才的会聚。苏州连续17年实施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今年创新设立“海外、未落户”专项,探索龙头企业“举荐制”。目前,已引进顶尖人才(团队)10个,重大创新团队62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835人。苏州人才总量达40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人。

苏州成立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1万个。去年首次实施外资企业创新专项,重点支持外资企业建设研究院,累计支持32家外资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预计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86.18亿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4%。罗氏诊断、德国布鲁克纳、空客、大金、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研发载体持续落地,苏州产业创新日益融入全球价值链。

集聚高能级平台,涵养创新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的高度,决定城市未来的厚度。苏州建好用好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重大平台,以战略视野构筑高能级平台,让创新源头活水奔涌不息。

在苏州,诞生了首个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等34家中国科学院载体机构集聚于此。苏州积极深化与一流高校院所合作,累计与26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C9高校实现全覆盖。

在创新最前沿,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同频共振,“八个一”创新联合体机制正在书写“苏州经验”。聚焦细分领域、梳理技术清单、遴选龙头企业、联合研发机构、设立博士后站、建设标杆孵化器、配套专项基金、打造终端产品——这种闭环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已建设培育235家创新联合体,形成800余项攻关任务。苏州纳维科技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公共平台,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氮化镓单晶生长关键技术研发,如今成为国际上位列前三的能生产销售氮化镓单晶晶片的高科技企业。

随着源头创新实力的增强,苏州积极推动平台赋能产业,组建新能源、光子等8个产业科创联盟,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围绕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关键环节,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苏州超算中心、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成为科技转化、产业跃升的坚实底座。

构建融合生态圈,全面提升创新效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苏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精心构建一流融合创新生态圈,让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高效运转。苏州持续深化与各类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团队+地方产业资源”协同的创新模式日益成熟。以今年3月获批的江苏省语言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由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共同建设,将围绕感知、认知、交互、应用四个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

依托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当前,苏州正大力推进研发机构赋能创新行动,推动研发机构服务企业、赋能产业发展。技术经理人能有效破解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难题,苏州已累计培养4440名。正是在技术经理人的推动下,苏州金龙在与清华汽研院等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中,研发的智能网联城市客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功投入市场。2024年,苏州金龙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9.36%,其中智能网联客车占比达15%。

开放是苏州的创新基因。苏州拥有中新、中日、中荷、中德以及海峡两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同时依托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就近研发、就地孵化,源源不断导入高端人才项目。

金融精准滴灌创新沃土。苏州集聚3000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超万亿元,创新推出“科创指数”评价体系,基于企业创新指标发放“科创指数贷”,首创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高科技创新,离不开更活的科技体制机制、更包容的创新环境。近年来,苏州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立苏州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在全国率先建设苏州科技商学院,联合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构建起“科学家-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的培养链条,三年来让2600名科创人才根系深植姑苏沃土。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聚焦“高水平产出、高能级主体、高效率转化”,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全力推动研发机构赋能产业,加快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科创企业+”矩阵,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4.2%,科技领军人才超4000人,高企超1.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0%,科技创新全方位提质增效,实现更大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