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苏州要闻

“市集游”撬动文旅大市场

时间: 2025-05-07 01:02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50多家国内文博文创品牌齐聚狮山脚下,青年手作艺人扎堆太湖之滨小村庄展演,“创意无界”大学生原创非遗市集闪耀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类创意市集在苏州遍地开花。市民和游客徜徉其间,感受假日氛围,享受购物乐趣。

今年以来,“市集游”这种以创意市集为核心场景的新型文旅形式悄然走红。它将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潮流艺术与市井烟火等元素有机融合,成为促进文旅消费、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市集游”的兴起,是需求升级与政策驱动的双重结果。发展创意市集,既有效推动了城市商旅文体展一体化发展,也为当代人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感知在地文化搭建了平台。

创意市集燃爆假日市场

苏州博物馆西馆旁,狮子山脚下,去年端午假期,“狮山市集”首秀爆红,主打“非遗+潮流”,吸引超25万人次参与,一跃成为体球网,足球比分网集市场的顶流。

这个“五一”假期,狮山市集以“最中国·文博市集”主题再次火爆出圈。50多家博物馆和文博机构集体亮相市集现场,既有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头部文博场馆,也有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等热门海外博物馆,还有河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知名省级博物馆,以及中国丝绸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和非遗文创单位。千种特色文创好物点燃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这只狗狗好萌啊,我要买只放在床头。”5月1日晚上,记者来到狮山市集,只见数万平方米的狮山广场上灯火璀璨、人潮涌动,文创、美食、手作、花艺等摊位依次排开,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在河南博物院展位上,一款灵感源自东汉绿釉陶狗的毛绒玩具引来许多市民和游客争相购买。同时,故宫博物院文具展区的宫禧御碗多功能磁贴、内蒙古博物院的绒鹰金冠毛绒挂件、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神人发光棒棒糖等众多文创产品都受到大量关注,现场销售火爆。

火爆的不仅是文博展位,还有美食区、手作区等。比如甜品云朵舒芙蕾的摊位前排起长队,摊主不停地吆喝着“稍等几分钟,马上就出锅”;创意夹夹铺里,不少年轻女性将一只只时尚可爱的发夹放进购物提篮;十元三个的布艺玩偶,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数据显示,为期5天的狮山市集客流量超22万人次,总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拉动狮山商圈销售额增长24%。

东西对望,各放异彩。作为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项目之一,由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联合苏州大学等6所在苏高校主办的“创意无界”大学生原创非遗市集,假期亮相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缂丝、苏扇、茶具、古琴、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创作品均为大学生制作而成,以年轻视角诠释传统文化,给时尚潮流的金鸡湖商圈带来大量客流。

“市集游”渐成文旅新趋势

“非遗有料·趣玩古里”文商旅消费市集、“国风拾翠”苏派盆景市集、“国潮新生代·创意集结号”青匠BOX青春市集……这个“五一”假期,各类创意市集点亮苏州商圈街区、园林古镇,让人目不暇接。

融合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休闲购物等多种元素,“市集游”已然成为文旅消费的新趋势。以苏州为例,从双塔市集、海市山塘等以建筑为依托的常态化市集,到树山梨花节·姑苏市集、“朝花夕拾”文化市集、大运河姑苏民俗市集等节点性市集,市集爆发性增长,并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载体。

在线上线下购物日益便捷、体验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为何众多市民和游客依然热衷于“赶集”?

今年32岁的刘洋认为,逛市集是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不少市集布置得很有特色,有时候还会有表演,打卡拍照也比较有趣。“商场里的店铺基本不会有太多变化,网上的东西又看不到实物。”去年大学毕业的赵星晧说,在市集上能够淘到一些原创和小众的物件,特别是音乐、手作、电子等特色化市集,比较符合个人爱好。姑苏区笠木艺术文化工作室主要从事苏扇研究制作,负责人李佳慧近两年参加过十多场市集。“年轻人更愿意为个性化、故事性的体验买单,他们对手工、原创、小众的商品比较感兴趣。”她说,这两年她在市集上结识了不少朋友,很多人都成了她的固定客户。

“市集游”爆发式增长,是政策驱动与需求升级双重作用的结果。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球网,足球比分网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苏州也把支持打造创意市集,作为促进文旅消费的一项重点举措。

“作为一种传承久远的商业形态,市集具有形式灵活、时间自由、经营成本低等独特优势,在促进消费、解决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商业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表示,相较于商场、超市等业态,各类创意市集将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潮流艺术与市井烟火相结合,为老百姓提供了走街串巷、休闲娱乐、淘宝购物的特殊场所。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市集契合了他们线下社交与真实互动的需求,成为他们线下聚会和兴趣社交的“派对场”。

打开城市发展“柔性切口”

“市集游”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是城市文化表达的载体,为促进城市发展提供了“柔性切口”。

近年来,围绕创意市集发展,苏州各地不断探索场景、形式和产品创新。比如以明朝雅集为主线,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打造可游可观、可赏可玩的“桃坞雅集”;主打“理性热爱”的二手市集“姑苏易淘趣”,成为年轻人以兴趣爱好为依托的“快乐集散地”。此外,虎丘双色文创雪糕以剑池、虎丘塔为造型,七狸邮局的彩砂冰箱贴、漏窗明信片以苏式美学引发关注;山塘街的“冒烟奶茶”以水墨诗句杯身、茶壶造型杯盖营造“烟雨江南”意境,在各类市集上惊艳亮相。

不可否认,市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市集的商品是批发自电商平台的‘网红产品’,出现‘千集一面’现象。”苏州草木拾叁非遗植物染传习馆负责人李振熯表示,这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缺少消费欲望,对坚守原创的商家也造成了影响。李佳慧同样提出了部分市集上“撞品”频出的同质化问题。

姑苏区裁云居艺术品工作室的赖洋洋认为,市集不仅是一个交易平台,还承载着展示城市形象、宣传地方文化等多重功能。为此,他建议进一步规范摊位收费标准、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给商户更大的发展空间;要优化商家选择、市集选址,更好匹配消费客群。

“推动市集可持续发展,更好赢得客流、提振消费,需要在市集品牌化、内容差异化、体验沉浸感和文化共情力等多方面下功夫。”屠立峰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市集主办方要结合老百姓购物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好市集选址规划、时间安排,同时在经营秩序、环境卫生、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引导商家树牢诚信经营理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平衡好商业价值、文化传承与体验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市集游”重塑文化认同、激活城市记忆,让“流量狂欢”升华为“文化常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