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繁体版
  贺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xhz.gov.cn        【贺州发布】政务微信        【长寿贺州】政务微博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贺州简介 |  新闻中心 |  政务信息 |  网上办事 |  便民利企服务 |  互动交流 |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府文件  >  贺政办发
贺政办发〔2017〕153号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印发贺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17/11/27 16:33:10    来源: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相关信息: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副处级以上单位:

《贺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1127

 

 

 

贺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体球网,足球比分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明确我市十三五期间卫生与健康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促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广西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和《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发展,在优化城乡卫生资源、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等各项卫生计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贺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果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居民期望寿命78.0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1.2/10万,婴儿死亡率从7.65‰下降到4.3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1.58‰下降到7.24‰,出生缺陷率从13.56‰下降到7.75‰,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从91.1‰提高到98.44‰,人口发展指标优于全区平均水平,十二五规划目标已全面达成。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卫生事业投入显著增长,政府支出稳步提高。全市卫生总费用由2010年的18.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43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由2010年的954元增加到2015年的1946元,每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均超过6%2015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44.4%,较2010年增长2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至30.53%,较2010年下降了6.5%。国家和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共396个,总投资达8.17亿元,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各县公立医院均破除了以药补医旧机制,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同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政策,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统筹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试点采用编制控制数的创新办法解决聘用人员用编问题。

(三)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提高,基层实现基药覆盖。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政府办公立医院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率达100%;政府投入建成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达87%;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基药配备使用率、药品收入的基药占比在30%以上,其中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基药配备使用率达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到位率超过90%

(四)新农合制度稳固发展,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9.17%,实现连续三年参合率超过99%。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人均筹资达到470元,基金使用率达到95.32%。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达到77.35%。门诊统筹总额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制度全面推行,住院统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制度全面推行,新农合混合支付方式改革步伐加快,减缓新农合医疗费用上涨速度,缓解了参合农民经济负担。

三、卫生资源总量及利用明显增加

(一)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7065张,实有床位数7404张,其中社会办医床位数1155张。编制人数6350人,在岗职工数(含诊所及村卫生室)1364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94人,执业(助理)医师3074人,注册护士4067人。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3.65张,卫生技术人员5.48人,执业(助理)医师1.52人,注册护士2.01人,医护比1:1.32十二五期间床位数和在岗人数分别增长了27.1%105.1%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160个,其中:医院25个(含妇幼保健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57个,政府投资建设的村卫生室707个,计生服务站65个,个体户诊所176个,企事业单位卫生室(站)4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中心血站1个,单浆采血站1个,其他科研或专科防治机构2个。

(三)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大幅提升。全市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由2010年的395.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752.59万人次,增长90.43%;出院人数由19.7万人增加到30.15万人。医院床位使用率达84.6%,卫生院床位使用率达64.5%

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一)疾病预防控制效果和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全面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战略,传染病监测覆盖全市,疫情报告及时。重大传染病控制情况良好。慢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创新成效明显,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覆盖,全市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90.35%,麻风病患病率低于1/10万。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为3.28‰。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饮用水安全监测实现全覆盖,国家和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市、县(区)实现消除疟疾危害已通过自治区考核评估。改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已建成各类卫生厕所42.0195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048.04%提高到84.27%。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20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服务内容增加到1245种。

(三)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84%,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率、录入率、建档率均达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8.69%降消项目及各项母婴健康安全项目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覆盖全市的卫生计生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了出生缺陷预防控制服务能力。

(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卫生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物资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投入不断加强,建立了全市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了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交通事故紧急医学救援队,健全了市--乡三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科学处置了贺江水污染、H7N9型禽流感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成效明显。第一轮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顺利实施,一站式服务综合防治模式成效显著并在全国推广,覆盖全市的宣传干预、监测检测、医疗救助等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自2012年起连续3年艾滋病病例数均下降。全市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感染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已实现全覆盖。

五、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得到加强

(一)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切实落实中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单独两孩政策的决策部署,截止2015年末,全市已生育单独两孩291人,没有出现扎堆生育现象,生育水平变动符合预期。十二五期间,在第四次生育高峰的情况下,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出生政策符合率持续稳定在91%左右,基本与全区持平。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

(二)诚信计生进一步深化,推动机制纵向发展。诚信计生工作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鼓励基层管理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的作用和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各县(区)逐步建立了适合本地的诚信计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推行互联共建、互通共享、互相共进机制。育龄群众婚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自觉遵守计生国策意识明显增强,自治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诚信计生工作在全民覆盖的基础上得到了纵深发展。

(三)优质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基本满足了群众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服务需求。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流动已婚育龄人口免费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实现全覆盖。基层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实行一孩生育登记,简化再生育办理程序,推行承诺制度,开展网上办理,提供代理服务,实行限时办结,缩短办理时限。

六、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床位数为4.44张,中医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民族科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科比例由2010年的8.7%增长到10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比例由2010年的4.5%增长到53.38%,全面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

七、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向东靠”“引智入贺的精神,先后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南方医院、北京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广州华银病理诊断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各知名医院(大学)帮扶我市相关医院先后建立了血液科”“病理诊断中心、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一大批顶尖的医学专家和高级人才常驻贺州开展诊疗和医疗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我市卫生事业上新水平。积极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等项目。创新健康教育宣传,打造贺州卫生计生微科普新模式,获2015年广西科普信息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八、卫生计生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推进卫生计生系统职能转变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简政放权、职能优化,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监督执法、维护医疗卫生服务秩序等日常工作制度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打击非法行医、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生活饮用水监督检查、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效果明显。2015年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覆盖率均达100%

九、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实现新发展

借助贺州绿色生态、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的独特优势,大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健康产业,顺应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将生态、文化、健康、科技等要素聚集融合,在全区率先培育出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晚年等四大新兴业态,并成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市。

  

第二节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但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薄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依然存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卫生与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人民健康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矛盾依旧突出

十三五期间,两孩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健康理念和素养的提升,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提升。而我市当前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2015年,与全区相比,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低0.8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低0.39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专科和高层次专科资源供给亟待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滞后,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增长与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多重压力

公共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服务能力和设施有待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滞后,职业病防治网络尚未形成。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人快速增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不断加重。新旧传染性疾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精神类疾病防治不容忽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乏衔接协同,重医轻防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社会转型和人口迁徙形成新增人口与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公平矛盾日益凸显等多重健康问题叠加对公共卫生服务形成巨大压力。

三、人口均衡发展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迎来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市人口总量将继续维持惯性增长,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仍然存在,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到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2%左右;年龄中位数将比2015年上升1.5岁。劳动力趋于老化,低龄(15-24岁)劳动力占比下降2.81个百分点,高龄(45-64岁)劳动力占比上升1.28个百分点。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儿童和青少年营养欠均衡、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高出正常标准,处于高位运行。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四、中医药民族医药整体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市中医药民族医药整体发展后劲不足,未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机制,中医民族医药人才不足,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薄弱,中医药医疗机构发展滞后。市、县中医(民族医)医院每床位业务用房面积仅44.1平方米,远低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要求。市级中医医疗机构缺乏学术功底深厚名老中医和学科带头人,缺少中医民族医科学研究机构,缺乏高层次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人才和学术团队,基层中医壮瑶医人才匮乏,中医药服务技术未得到推广应用。

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医药卫生改革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需进一步破题,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药品生产流通不规范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物联网、互联网+”新产业模式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六、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为健康贺州建设提供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自治区三大定位”“两个建成目标要求,建成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奋力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依托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战略结合部以及珠三角经贵广高铁进入大西南第一站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贵广高铁经济带、国家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医养结合试点市的优势,贺州城市建设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轨道。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口的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为健康贺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历史机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球网,足球比分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体球网,足球比分网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促健康、转模式、强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健康促进、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健康贺州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健康导向,创新智慧发展。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卫生计生管理模式,提高卫生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体验,创新医学发展模式。

(二)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不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既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等事关民生的全局性问题,突出解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和谐发展。

(四)坚持科学领导,内涵质量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保持人口适度增长,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居民健康素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与贺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水平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管理较为完善。人均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区平均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0.4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力争下降到110以下。

 

十三五时期贺州卫生与健康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目标

2015年现状

指标性质

居民健康

1.人均预期寿命(岁)

78.5

78.01

预期性

2.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8.0

21.2

预期性

3.婴儿死亡率(

7.5

4.35

预期性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5

7.24

预期性

计划生育

5.常住人口(万人)

255

202.59

预期性

6.人口出生率(

10

8.94

预期性

7.出生人口性别比

110

108.4

约束性

卫生资源

8.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7

3.65

预期性

9.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85

1.52

约束性

10.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68

2.01

预期性

11.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2

0.62

约束性

 

12.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

7.7

约束性

医疗服务

13.院内感染发生率(%

3.2

预期性

14.30天再住院率(%

≤2.4

预期性

15.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10

预期性

疾病防控

16.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6

预期性

17.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8.26

预期性

18.肺结核发病率(/10万)

≤58

预期性

19.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谈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2015年降低10%

预期性

妇幼健康

2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0

99.69

约束性

2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0

90.32

约束性

22.目标人群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

90

100

约束性

医疗保障

23.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75左右

预期性

2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8

30.53

约束性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保障群体健康

(一)推进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二)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重点癌种开展早诊早治工作。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患病风险评估、干预指导和健康管理,将口腔健康检查和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制度。

(三)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监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报告疫情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和规范随访,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强化肺结核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推进患者全程随诊管理,控制结核病发病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疫情,消除麻风病危害,加强输入性疫病防控。

(四)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加强查漏补种,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建立入托入园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调整完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在全市开展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根据防病工作需要,实施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强疫苗冷链管理,严格禁止非法疫苗销售行为。

(五)做好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强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防控,消除疟疾危害。保持消除碘缺乏病,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有效控制地方性氟中毒危害。

(六)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控。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能力。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启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加快建设职业病防治网络。

(七)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四化建设。围绕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和有效处置,推进应急指挥决策一体化、医学救援网络立体化、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化、基层能力建设规范化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核心能力。重点加强突发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建设,谋划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积极谋划打通航空医疗救援通道,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转运能力;完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设备,提升队员综合素质;完善军(警)地卫生应急协作,建立协同化应急机制;完善卫生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构建信息采集移动终端,实现卫生应急信息实时报送和查询;开展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指导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完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专栏1  重大疾病防治工程

1.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按填平补齐的原则完成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等未达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达标建设。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疾控体系实验室装备达标工程建设项目:按填平补齐、满足实际原则,按标准为各县(区)疾控机构配置相关设备,达到《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条例》《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确保疫苗运输安全,保障传染病、健康危害因素、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等。

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程: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

5.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支持结核病防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手足口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麻风等传染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提高处置率。

6.慢性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慢性病与营养综合干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减少烟草危害行动、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改善健康教育基地和专科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

7.艾滋病治疗关怀体系:支持市级治疗点为主干、县级治疗点为延伸的艾滋病治疗体系,加强全市各级治疗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艾滋病临床综合诊治能力,有效提高治疗覆盖率。

8.精神卫生疾病防治:支持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

9.职业病防治工程:支持尘肺病、职业中毒等重点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工程。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

10.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建设市级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装备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在市所辖范围依托专科或综合医疗机构建设全市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网络;按填平补齐原则,为市院前急救机构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儿童心电监护、呼吸机等救治设备;完善全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1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支持市中心血站业务用房建设。加强各县(区)卫生计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配备执法全过程记录仪、执法快检设备、实验室标准化设备等。加强重点健康危害因素和传染病病原监测能力,支持在市级机构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第二节  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推进美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升城乡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打造良好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二)实施健康行动计划针对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制定并有效执行控烟、全民健身、平衡膳食、限制饮酒、防治药物滥用、不良性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公共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引导青少年及职业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三)全面推进卫生城市(县城)、健康城市建设。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自治区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健康贺州行等活动,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五)增强人民体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支持性环境,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和乡镇健身体育工程,逐步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等运动健身场所。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六)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加强对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风险评估。强化环境污染物与人群健康效应评价工作。加强环境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有效预防控制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

(七)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以中小学为重点,关爱青少年健康。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健康教育进课堂、进试卷行动。建立医校协同机制,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学生营养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加大对学校集体供餐的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监管和指导,积极推进学校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实现全覆盖。

 

专栏2  健康促进项目

1.卫生城镇及健康城镇:卫生县城、卫生镇等创建,健康城市建设,农村改厕,病媒生物监测。

2.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人体生物监测。

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

4.健康教育: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贺州行活动,健康家庭行动。

5.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营养改善监测与评估、食物成分监测、营养相关性疾病调查研究等。

6.青少年健康:关注青少年健康,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常见病防治工作。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内涵质量均衡发展

(一)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市级公立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大力支持肿瘤、心脑血管、产科、儿科、精神、传染病等重点专科诊疗,以及疑难杂症康复等薄弱领域能力提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保基本、促达标、补短板、强基础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办医条件,有效增加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卫生院的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

(二)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和监管。实行医药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和执法全过程记录等综合监管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实施临床路径,保障医疗安全。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逐步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三)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面启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并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县域医疗共同体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等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同质。到2018年实现县域医疗共同体县级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参与率达到50%以上;2020年全面推开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乡镇卫生院参与率达到90%以上。

(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三轮驱动,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到2020 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五)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行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完善入、出、转院服务流程,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资源共享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深入持续改进护理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保持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推进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六)提升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型建立以康复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普遍开展基本医疗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及相关健康教育,为残疾人提供签约服务。支持医疗机构与康复机构开展管理、服务、技术等合作,健全专业康复机构对社区、家庭康复服务指导支持的机制。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以残疾儿童、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实施精准康复服务,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

(七)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专科建设。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

(八)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人口献血率,无偿献血人次数和献血量增长水平与当地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水平相适应。开展血液安全风险监测及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建立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和血液质量控制改进体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专栏3  医疗服务改进项目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项目。

2.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血液安全监测管理。

3.分级诊疗:慢性病一体化诊疗服务试点,2020年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县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开展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

4.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康复医院、康复学科建设,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型建立以康复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普遍开展基本医疗康复服务。

5.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第四节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统筹配置区域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建立适应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

(一)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体系架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三级网。针对新建城区、新建工业园区等薄弱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继续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市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2020年,市人民医院城东分院、市中医医院综合楼、市妇保院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加强市级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取市人民医院、桂东人民医院、广济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断巩固提升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市妇幼保健院努力创建三级专科医院。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病原监测和实验室体系建设。全面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改进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技术与服务能力,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和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五)建立老年医疗护理体系。推进老年医疗中心和综合医院老年医学专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需求设置老年养护、临终关怀床位或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或加入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的医联体,实行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通过签订机构间协议合作机制或老年居民签约服务关系等多种形式,为老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探索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序衔接、相互补充的集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六)加强短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康复服务、传染病防控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疾病防治、儿科、康复、护理等急需领域医疗服务水平。资源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提升监狱系统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强戒毒场所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专栏4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1.支持并加大市人民医院城东分院、市中医医院综合大楼、市妇保院搬迁、市传染病医院等重大项目建设。

2.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全市每个县选择1所综合医院与三级综合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专家共享、设备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支持部分县级医院配置急救车和巡回医疗车等。支持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

3.改善市中心血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配置完善采供血、检验、血液制备设备。

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乡镇卫生院配置急救转运和计划生育服务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医疗卫生设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八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支持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市中心血站业务用房建设。为5个县(区)级卫生计生监督机构配备执法全过程记录仪、执法快检设备、实验室标准化设备等。

6.薄弱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在儿科、肿瘤、心脑血管、传染病等薄弱领域,支持市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提升诊疗和人才培养能力。

7.老年养护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技术资源作用,指导养老服务工作,通过PPP等多种形式建设华南民族医疗康复中心等集医疗护理、康复支持、保健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养结合机构。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精神健康与心理关怀,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8.医学检验和影像机构建设:建设市级医学检验机构或影像中心1-2所。鼓励县域医疗共同体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等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同质。

 

第五节  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需求,落实托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按政策生育。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倡导,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

(二)强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强化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与新时期形势任务相适应、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一票否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三)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巩固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夯实基层基础,妥善解决好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报酬待遇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推进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知情选择,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深化诚信计生和基层群众自治,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安全避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全市流动人口分布、生存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优先优惠政策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助。推进计划生育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将贫困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为脱贫对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专栏5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重点项目

1.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项目:计划生育基础设施阵地建设、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促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监测调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关爱保险,提升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能力。

2.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动态监测与预警,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工程:开展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动态监测与预警,研判人口出生趋势。结合金人工程项目建设,在全员人口信息和妇幼信息平台基础上,建设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和生育服务证网上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市、县、乡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

 

第六节  加强妇幼健康管理,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一)实施母婴安全工程。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急救能力,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促进生殖健康和妇女常见病防治,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强化新形式下避孕药具管理工作,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保护育龄女性身心健康。

(二)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继续推进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和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提供婚育综合服务,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能力,扩大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覆盖范围,健全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提高3岁以下儿童健康系统管理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8%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症地中海贫血儿干预率达到90%以上。加强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争取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到7%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降到12%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11.5‰以下。

 

 

专栏6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健康妇幼工程:为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持续实施降消计划、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国家免疫规划、早诊早治宫颈癌、乳腺癌、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生殖健康关爱行动。

2.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八步区、平桂区建设妇幼保健机构;按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市妇保院、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县级妇幼保健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市级孕产危重诊治中心;完善全市出生缺陷预防控制、高危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急救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营妇幼助产机构发展。

3.出生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体系建设:建立1所市级出生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中心,各县建立1所出生缺陷(地中海贫血)筛查实验室。城乡居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期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

4.孕产妇、新生儿转诊急救体系建设:依托市级和县级综合医院建立市级和县级孕产妇、新生儿转诊急救中心,采购急救设备、改造业务用房、进行人员培训,提高高危孕产妇和重症新生儿转诊急救能力,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5.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和配置设备。

6.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努力推进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儿童预防接种证四册合一的新时期母子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机在手、四册都有的目标。

 

第七节  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坚持中西医并重。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大对中医壮瑶医药的投入,切实加强对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医药壮瑶医药在深化医改和建立基本卫生制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促进中医壮瑶医药适宜技术的积极推广应用,振兴特色鲜明的民族壮瑶医药事业。

(二)加强中医壮瑶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中医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华南瑶医瑶药文化传承基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壮瑶医专科建设。全面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推广县乡中医药壮瑶医药业务管理一体化模式,重点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县乡定点帮扶计划,实施十三五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中医壮瑶医药医疗服务机构。

(三)积极发展中医壮瑶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壮瑶医药特色、养生长寿品牌文化影响力,以创建中医壮瑶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区,重点发展民族医药养生养老产业。

(四)加快推进中医壮瑶医药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扎实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三名(名医、名药、名院)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中医药壮瑶医药精英和骨干,支持中医壮瑶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对壮瑶医药民间典籍的发掘和保护。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协同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医壮瑶医药药物的研发和利用。

(五)大力发展优势中药材种植及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中药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发掘贺州优势中药材资源,促进我市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医药民族医药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提升中药材生产品质。大力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积极建设三品一标内容特色药材基地。

 

专栏7  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1.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市县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学科建设,中医民族医医院康复能力建设,市中医医院应急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中医治未病健康项目:中医(民族医)医院及由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开展健康管理,建立中医诊疗康复联合体,探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3.中医药壮瑶医药继承创新:开展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挖掘整理。开展中医师承等教育与培训,培养中医药人才。防治重大疾病和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项目,建设华南瑶医瑶药文化传承基地。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三名(名医、名药、名院)战略。

4.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建设千斤拨、鸡血藤等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打造三品一标内容特色药品基地。

   

第八节  提升综合监督能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一)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有效整合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资源,建立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队伍,配备完善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任务分工,根据国家、自治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步实施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城市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定期开展重要卫生计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二)加强卫生综合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需要,有针对性提高卫生监督行政执法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卫生计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重点加强对基层监督员的培训。同时加快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监督执法效率,整体提升卫生综合监督体系管理效能。

(三)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战略及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网络,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营养监测,加强对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加强食品药品进口监管。

(四)强化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加强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由传统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索开展卫生行政网上审批,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符合率达100%。加强公共场所和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98%以上,公共场所主要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

 

专栏8  综合监督与食品安全项目

1.综合监督重点抽检网络建设:包括开展国家重点监督抽检,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抽检;开展公共场所、学校和供水单位公共卫生监督抽检;对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对采供血机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

2.监督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系统平台。

3.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支持建设标准化市卫生计生监督所;配置县级监督机构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记录仪、移动执法终端、生活饮用水在线监督监测设施;加大对卫生计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

4.食品风险监测评估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和食源性疾病报告监测网络与溯源平台建设;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第九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发展机制

(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和政策。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公共卫生医师规培制度,建立专科护士培养制度,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对全科基层卫生人才、卫生计生管理人才、医学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到2020年,实现三级甲等医院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构成比达到80%,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二)解决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建立紧缺人才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加大对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护理、急救、康复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并支持部分专科医师转岗成为全科医师,鼓励全科医生选择特定专科领域进行学习。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制度。积极制定引进及培养高端卫生技术人才的人事政策,制定并实施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

(三)优化卫生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使用、管理和评价机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的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人员倾斜,鼓励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特岗津贴,缩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工作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人才服务一体化、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城乡联动的人才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稳定和优化村医队伍。

(四)健全完善上挂、下派、内储、东靠人才培养模式,盘活人才资源上挂,即选调基层卫生计生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挂职。下派,即选派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到县(区)行政机构及医疗卫生单位挂职。内储,即实施贺州市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抓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东靠,即充分发挥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重要门户和枢纽的区位优势,利用广东高校众多、科技发达、名院集聚、名医荟萃的优势,切实加强与广东省知名医院(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专栏9  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住院医师(含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1-2个。

2.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在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

3.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依托自治区级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公共卫生医师规培项目,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培制度。

4.乡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县级综合医院建设乡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配置相应培训设备等。

5.综合监督规范化培训项目:依托自治区级综合监督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综合监督规培。

6.三级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卫生机构科研能力建设:支持市属三级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含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示范机构;争取建设公共卫生机构科研能力示范机构1个。

7.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制定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一批高水平、紧缺专业的临床专家或学科带头人。

8.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特设岗位全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配备1名特设岗位全科医师(聘期4年),县乡计划生育机构避孕咨询能力专项培训。

9.中医药壮瑶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加大省级名(老)中医,各级中医药壮瑶医药骨干,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的培育力度。

10.妇幼健康技术骨干培养:培养妇幼健康技术学科带头人,县级、乡镇妇幼健康技术骨干。

11.卫生应急人才培养:定期轮训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和卫生应急队伍队员。

12.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培育广西名(老)中医,加强对各级中医药壮瑶医药骨干,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的培训。

13.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计生人才能力建设:开展订单定向医学(含中医)本科生、专科生培养及全科医生转岗、全科医学师资培训。

14.县级骨干医师培训:加强县级医院的儿科、精神科、病理、康复、老年医学、院前急救等重点科室临床骨干医师的培训。

15.完善生育政策服务人才保障妇幼健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助产士,培训产科医师、产前筛查和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第十节  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智慧医疗

(一)建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自治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互联互通的三级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到2020年,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并实现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网,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

(三)推动远程智慧医疗网络建设。发展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能力。鼓励建立区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到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50%以上的县(区)。

(四)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的健康信息管理业务协同,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推广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应用,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专栏10  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1. 信息惠民智慧医疗工程:以国家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智慧医疗工程为基础,结合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统筹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和卫生管理信息库建设,实现省市平台对接、市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2. 居民健康卡金钥匙工程:实逐步现医疗就诊、预约诊疗、自助查询、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妇女保健、无偿献血、医保结算、金融支付等全生命周期人口健康服务一卡通。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

3. 人口信息金人工程完善动态更新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和生育服务证网上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乡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对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常用指标和生育政策的监测、预警和决策。

4. 互联网+健康医疗“e健康工程: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e健康益民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中心,推动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影像、病理、心电)、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惠民服务。

 

第十一节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健康服务业

(一)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落实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新建贺州市中医医院附属护理院建设项目。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探索老年人健康养老、有效医疗的模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也可作为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医疗卫生技术支持。到2020年,市本级和各县(区)至少建成1-2所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

(二)优化多元举办医养结合格局。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实现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三)打造绿色健康产业链。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贺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力打造以中医养生健康旅游为龙头,以传统保健康复养老、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中医药特色产品营销等为辅助的健康产业链条。将传统特色中医疗法、丰富的中医预防保健法、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养生文化与健康医疗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立足华南,面向全国的中医养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姑婆山欧洲风情温泉小镇、黄姚古镇、西溪森林温泉养生小镇、大桂山山水森林颐养小镇等四个核心旅游小镇,分别以(医)疗、(休)养、(文)娱、(药)食为推介点,形成健康产业龙头。同时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体检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

 (四)创建生态长寿贺州品牌。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预防、保健、养生、饮食文化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利用新媒体及信息技术,打造以保健养生知识学习、中医药保健养生体验、健康旅游、传统文化熏陶、创造健康生活品质为核心的品牌理念。同时借助省内外高等中医院校和中医药企业的雄厚科研及经济实力,将贺州市中医院老院区和八步区黄洞瑶族乡建设为集瑶药种植加工销售、瑶医瑶药疗法及文化体验、瑶医瑶临床医疗教学、健康教育及康复、休闲旅游、保健医疗养老相结合的华南瑶医瑶药文化传承基地。

(五)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创新。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允许商业保险机构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

 

专栏11  医养结合重点项目

1.广西贺州东潭岭医养结合示范区项目:计划将旅游与医养相结合作为项目主题定位,结合生态观光、文化寻根、休闲养生和旅游度假等功能,主要进行综合医养、水上游乐、景观峡谷、游客接待中心、各类文化展示基础设施建设。

2.贺州市园博园医养结合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医养综合区建设(包括建设老年护理医院示范项目、建设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机构及老年护理人员培训中心等)、休闲服务区建设(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服务远距离智能信息网络平台等)、景观设施建设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贺州国际健康长寿论坛中心及贺州国际长寿博物馆:选址位于贺州市园博园,主要建设国际健康长寿论坛厅、健康养生产业园区展厅、健康长寿品牌展销厅、长寿健康产业招商洽谈推介交易厅、养生保健书画展厅、国际革命历史厅、国际长寿历史文化厅、贺州革命历史和长寿历史厅等。

4.姑婆山医养结合项目:计划建于姑婆山小镇选址内,主要依托5A级景区姑婆山现有的优质自然环境,特别是负氧离子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温泉等优质养生康体资源优势,建设医养综合服务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计划包括温泉医疗、森林康体养生、森林健体、中医药康复、养老护理等。

5.大桂山国际休闲颐养小镇:百里贺江·水上风光游乐带、巴登小镇、避暑岛(避暑度假)、生态岛(生态观光)含国家湿地公园、林业核心示范区、龙达小镇、欢乐谷、运动谷(体育休闲)、长寿谷(养老保健)。

65.卫生计生委)6.贺州市中医医院附属护理院和华南瑶医药文化传承基地:项目位于贺州市中医医院旧址,分三期工程建设,计划建设老年人康复疗养中心、特色中医药门诊部等。

 

第十二节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减轻贫困人口负担

贯彻落实医疗救助解困要求,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把卫生与健康资源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积极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建立三级医院与重点贫困县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深入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贫困县卫生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强医疗健康扶贫数据信息交换和数据协同,促进对贫困人群的精准疾病管理和健康指导,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专栏12  健康精准扶贫重点项目

1.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对贫困人口参保补助、报销补偿比例、起付线等予以政策性倾斜,稳步提升贫困人口、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2.开展大病分类救治。根据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结果,筛选重点救治疾病,筛选部分治疗负担重、社会影响大、疗效确切的疾病开展集中救治,对需要维持治疗的疾病,实施定点救治和康复管理。

 

政地区3.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开展巡回医疗,加强三级医院与重点贫困县的医疗对口帮扶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贫困县卫生院的对口帮扶。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

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促进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研究建立城乡居民个人缴费与家庭收入水平挂钩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合理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完善经办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试点允许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大力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保经办试点。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继续建设并完善城乡统筹救助体系,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强化政策衔接,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健康权利,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提高医疗责任险覆盖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探索商业保险机构承办。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扩大以市为单位的综合改革试点。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取消药品加成,落实政府责任,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补偿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规范公立医院改制。

进一步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对医务人员临床应用国家基本药物的培训力度,规范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监管综合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继续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

 

专栏1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1.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体系结构调整优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取消两同步政策补偿、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2.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基本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儿童用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基层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全额保障等试点或示范建设、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或平台)建设、短缺药品监测点建设等。

 

第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切实落实好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医改领导小组、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等机构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实施严格的规划审查制度,强化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的管理机制,建立规划执行的部门联审联动机制,健全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

 

第三节  完善投入保障

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投入责任,完善合理分担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逐年增长、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保障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落实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卫生与健康的投入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落实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将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社会卫生投入的比重调整到27%左右,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28%左右,进一步缓解个人就医经济负担。

 

第四节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业监督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强化依法管理、依法执业、依法维权,做好卫生计生信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积极培育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自律维权和服务作用。依法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和卫生计生管理秩序。

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保障,健全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全市各级司法行政、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源头预防长效机制,完善医疗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研究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化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预防。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与医疗机构、卫生计生、民政和保险公司等部门的衔接配合,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提高医患纠纷的化解机制。

 

第五节  加强组织实施,建立监测评估反馈机制

加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党的建设,完善党组研究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完善干部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打造廉洁卫生计生。充分调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素养建设,发挥好在改革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卫生计生智库建设,推进前沿理论和重大政策研究和应用,完善重大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和结果评价机制。积极宣传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环境

 

第六节  强化宣传引导,培养良好行业环境

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增强社会对健康和卫生计生工作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社会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贺州生态健康产业、卫生计生政策法规、保健养生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健康和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大健康观和大卫生观。加强卫生计生普法宣传。大力弘扬和践行卫生计生职业精神,深入开展职业精神宣传推介专题活动,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精神。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推进卫生计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网站地图网站邮箱:
【贺州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网站标识信息
主办单位:贺州市人民政府,电话:0774-5123111
备案号:桂ICP备05002231号,桂公网安备 45110202000050号
网站标识码:4511000008,技术支持:贺州电信、贺州锐思网络
总访问量:71554932今日访问量:8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