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繁体版
  贺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xhz.gov.cn        【贺州发布】政务微信        【长寿贺州】政务微博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贺州简介 |  新闻中心 |  政务信息 |  网上办事 |  便民利企服务 |  互动交流 |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府文件  >  贺政发
贺政发〔2011〕37号 贺州市人民政府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印发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日期:2011/7/1 11:32:39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贺政发〔201137

贺州市人民政府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印发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平桂管理区管委,市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3.3 %6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3.82万吨和3.19万吨,控制在“十一五”目标范围内,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有企业体制、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等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大对粤港澳、闽苏浙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合作交流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2.3%,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3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成功实现贺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新提高,基本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区先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2元、4298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8286元、1951元,年均分别增长15.4%12.8%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政府法制建设日益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不断进步。普法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民主逐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平安贺州”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政策法律大宣讲”活动,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有效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应急平台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05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

年均增长

2010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41

294

12%

296.7

12.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460

14000

 

1413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36.334.429.3

22.85225.2

21.747.630.7

 

城镇化率

29.3

38

1.5

35

1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1.22

22.3

14.70%

22.04

14.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2.96

253

25%

363.37

34.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5

60.7

12%

78.7

18.30%

 

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万美元

629.8

年均7%以上

51.30%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9299

年均8%

22.30%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1.2

6.7

6.6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

-

17.3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4以内

4.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16

12120

10%

15802

15.40%

 

农民人均纯收入

2351

3615

6%

4298

12.80%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1.9

1.69

2.3%

1.677

-2.38%

 

森林覆盖率

%

66.1

70

70.4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COD

万吨

-

-

3.19

- 

 

SO2

万吨

-

-

3.82

-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8

8

 

总人口

万人

213

225以内

22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65.64

70以上

91.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

-

6.26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当前,贺州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区的后列,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体有利,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加快转型,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全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直接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跨越先粗放后细致阶段。东部沿海地区要素供给趋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领域不断拓展,档次不断提升,为贺州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优经济总量开辟了广阔前景。从区内看,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继续完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务院体球网,足球比分网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快构建,各地正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新局面,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将贺州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桂台客属旅游文化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部署,使我市在全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区内环境。从自身看,贺州的发展条件已发生可喜改变,发展的基础大大增强,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委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得到自治区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成为推动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抓建设的干劲很足,为我市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市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频次增多,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增强,地区间竞争加剧,我市面临经济总量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和众多“两难”选择。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估计到,作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我市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给我市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风险在增加。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超前谋划、积极应对。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抓住大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和矛盾,以改革创新、克难奋进的精神和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去推动发展,有效破解发展过程遇到的难题和有效化解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抢占先机,提速进位,不失时机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贺州发展阶段、发展特色的路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 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立足广西,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和合作平台作用,借力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建设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工业立贺”发展战略,全力培育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和闽粤港澳台客家文化亲缘等综合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东部产业向贺州加速转移,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发达地区靠拢,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先进生产力对接,走出一条具有贺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设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攻破交通瓶颈,加快构建形成“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大交通格局,以交通大发展促进经济大提速,实现市域1小时交通圈、2小时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3小时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目标,成为区域性重要的交通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就是要凸显贺州优越的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着力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响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生态特色品牌,把贺州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养身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交流、艺术采风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

 

——建设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就是要以建设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并分步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和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科学发展的典范、后发崛起的典范。

第二节 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我市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为重点,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做大做强工业为支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发挥后发优势,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努力推动贺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路径选择。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发展提升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与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必须把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和加强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快速增长良好势头;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为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循环的理念谋划、经营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理念的提升。

 

——必须把重点突破、区域带动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方法。立足区位、资源、生态、政策、借发五大优势,坚持优先发展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优先发展城镇、优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四个优先”,加强重点经济区域以及城镇群建设规划布局,加快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形成更具活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改革的办法,积极探索促进对内对外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全市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参与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突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与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实施“两区一带”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突出与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定位紧密衔接的要求。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是: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人均GDP、财政收入与全区、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年累计达到30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达到650亿元以上。


——循环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进展。优良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持续加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建成在全区具有重要地位和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百亿元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宜居宜业宜游”型城市加快形成,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明显进展。

 

——创业创新环境开创新局面。各类园区优化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公众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财税金融、园区管理、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合作交流的层次、领域进一步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10

2015

十二五年均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

亿元

296.7

550

13

预期性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108

265

20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22

50

1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363

800

17

预期性

 

#五年累计投资额

亿元

1000

300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9

185

18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

1.8

12

预期性

 

#出口总额

亿美元

0.8

1.5

12

 

旅游总收入

亿元

38

80

16

预期性

 

结构调整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36

48

提高2.2个百分点

预期性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07

800

21

预期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

%

25

33

提高1.6个百分点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35

42

提高1.4个百分点

预期性

 

科技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70

82

提高2.4个百分点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80

92

 

约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1

0.8

提高0.7个百分点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1

0.3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

40

50

提高2个百分点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待自治区下达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10价)

/万元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低

/万元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待自治区下达

约束性 

 

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万吨

 

 

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万吨

 

 

 

 

 

 

 

 

3.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

万吨

 

 

4.氨氮化物排放量减少

万吨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6.853

16.799

-0.06

 

 

森林覆盖率

%

70.5

71.5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95

98以上

 

约束性

 

主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

%

90

96

提高1.2个百分点

约束性

 

 

共服务与民生

总人口

万人

224.3

235

9‰以内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5

 

约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4

1.8

累计增加8万人

预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95以上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95以上

 

 

3.新农合农民参合率

%

91

95以上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0.8

累计增加3万套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02

25760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298

7450

12

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6

40

提高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章 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取向

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实现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投资的强劲拉动作用,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节 持续扩大投资规模

投资是我市现阶段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必须高度重视投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更加重视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工业产业、特色农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形成由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导向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并重的投资新格局。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作用,利用既有的投融资平台,引进战略性投资伙伴,采取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国有资本和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投资主体,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第二节 发挥项目引领带动作用

项目建设是增加有效投入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把大项目谋划、引进和实施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首位,切实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项目储备,集中精力推动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拓展项目建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在我市布局并开工建设,着力引进央企、自治区重点企业以及其他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贺州;要切实加强项目谋划,谋划建设一批民间资金参与建设的中小项目,实施一批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事业项目,有效解决全市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和民生改善项目缺乏的问题,形成“大中小”项目“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同步推进的局面,提升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活力,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要加强规划指导,积极探索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着力推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和落实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要加大争取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的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深入推进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建设。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企业生产加快向循环型生产方式转型,最大限度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使节约资源能源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要加强对产业的合理组织,积极发展企业清洁生产,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源、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工业示范园区,逐步推动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良性循环,努力实践“企业小循环—园区(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交通、能源、信息、水利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掀起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按照“交通密度要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求,速度要适应对接东部先进生产力和辖区内通畅高效的要求,通达程度要适应城市、经济园区、农村通行便捷到达的要求”的总体安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融入北部湾三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打造市域一小时经济圈。

 

公路。加快县县(县城所在地)通高速目标进程。加快推进永州至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建设,打通快速通往湖南方向的高速公路。积极推进巴马经贺州至韶关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信都)至梧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抓好贺州东西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完善全市一二级公路规划布局,重点规划建设贺州(贺街)至富川一级公路,开展信都经济区高等级公路规划路网研究,建成贺州至姑婆山等等级公路,打通连接全市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实现主要园区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无缝连接。加大乡镇公路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乡镇客运站,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6300公里。“十二五”期末,实现70%以上乡镇通高等级公路,100%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

 

铁路。配合国家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贵广铁路贺州段施工,积极推动柳州经贺州至韶关铁路贺州段、洛湛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部分工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建设。

 

内河水运。全力配合实施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提升贺州境内航道等级、船闸通过能力和港口通过能力。规划建设信都枢纽工程、贺州港马江作业区等内河水运基础设施。

 

机场。加快贺州民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区域性支线机场。

 

城市和农村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布局农村公交路线,扩大公交覆盖范围,提升公交出行水平。加强乡镇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全部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公交出行全覆盖。

 

专栏3: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 :续建贵广铁路贺州段、永贺高速公路贺州段、贺江扩能工程、桂江扩能工程。开展柳州经贺州至韶关铁路贺州段、洛湛铁路(贺州段)扩能改造、贺州至河池(巴马)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至韶关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民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内河水运:建设信都枢纽工程、铺门枢纽工程、五协枢纽工程、贺江八步至界首航道工程、云腾船闸改扩建工程、厦岛船闸改扩建工程和合面狮升船机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贺州港马江作业区、贺州港玉河作业区、贺州港金牛坪作业区、贺州港铺门作业区等共13个港口和码头项目。

第二节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电源建设、完善供配电网络、发展清洁能源为重点,努力打造广西重要的能源基地。

 

加强电源建设。深度开发水电资源。新建一批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火电。积极推进贺州(华润)电厂一期工程施工,确保2012年如期发电;启动电厂二期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重视发展新能源项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完善电网网络。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电网络,加快构建完善的跨区域供配电网络,提高输配电能力。优先建设园区供电设施,积极向上争取直供电政策,着力解决重点园区用电瓶颈。“十二五”期间,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5座;新建220千伏输电线路、110千伏输电线路400公里左右,成为广西重要的“西电东送”通道和中转站。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余热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安全、清洁、高效的燃气供应系统。加快发展农村绿色能源,支持养殖场、饲养集中区以及农村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沼气综合利用;加强农村电气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专栏4:能源建设

水电:完成“十一五”在建的9座水电站建设,新建水电站26座,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新增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

煤电:建成贺州电厂一期,新增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启动电厂二期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可再生能源:建设富川龙头风电场、富川长春风电场、钟山唱歌山风电场等风电项目以及钟山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电网:建设桂东电网220KV输变电及其配套工程、贺州供电局电网建设工程、贺州电厂至贺州输变电工程以及全市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等。

天然气:建设西气东输梧州至贺州段工程、贺州市主要城区和主要工业园区燃气管网铺设工程、中海油燃气加气站及储配站等。

第三节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运用。加强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实施。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加快电子商务交换平台的建设,促进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健康发展。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扩大农村地区通信覆盖面。

第四节 水利设施建设

以防汛抗旱、饮水安全、灌区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流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生态型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实施一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龟石、八步区合面狮、钟山县龙潭和花山、富川县鸟源等一批中型节水改造灌区工程。加强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水电工程,配套完善灌溉渠及附属设施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区和昭平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城区内狮子岗和黄安寺两条排洪河治理,开展富川、钟山和平桂管理区等县城防洪治理,以及全市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保障沿河乡镇村屯和农田防洪安全,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型抗旱水源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和灌溉供水安全,力争到2015年新增解决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完善市区、县城及乡镇供水设施设备,增强供水能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大龟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逐步恢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启动将上程水库作为城区备用水源的前期工作研究,保障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确保城区饮水安全。

 

专栏5: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重点水利工程:花山、龙潭、横塘、石家、良佑等中型水库、45座重点小(1)型水库、162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灌区工程:龟石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合面狮、花山、龙潭、鸟源等重点中型灌区改造工程。

防汛抗旱预警预报工程:市区及各县城区防洪工程,各县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第五章 做大做强循环工业

全面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循环工业体系。“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8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打造五大百亿元优势产业

按照“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发展路径,着力推进电力、林产、矿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整合集群发展,打造循环产业链

 

电力工业。以建设广西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中转站为目标,加快建立集电力生产、传输、销售于一体的电力工业体系。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积极推进华润贺州电厂一、二期建设,加快筹建富川龙头风电场等能源项目,深度开发水电项目。鼓励电力与优势产业联营,加快热电联产进程。推进大用户直供电试点,推进电力(能源)—电冶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和优化布局,促进本地电网与南方、华中等大电网的对接与合作,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供电网络,提高电力输配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电力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林产工业。以打造广西重要的造纸基地、家具生产基地为目标,发展壮大林产工业。充分发挥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着力整合全市林业资源,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档生活用纸、中高密度纤维板、中高档家具以及各类松香、树脂涂料、松节油合成高档萜类香料、合成农药增效剂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林业资源—人造板生产—中高档家居制品以及林业资源—产品深加工—资源回收再生综合利用等林产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产产业,加速培育林产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林产工业总产值超150亿元。

 

矿业。以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为动力,加快建立集勘探、采选、冶炼、研发、加工和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开发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大辖区内矿产资源的勘探等前期工作,增加矿产品供应总量。依托现有矿产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现有矿产加工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引进强优企业,推动各类矿产资源规模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十二五”期末,矿产开采与加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电子产业。以打造广西乃至全国铝电子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建设贺州电子工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引进,鼓励引导桂东电子、吉光电子做大做强;加强计算机、通信、数字视听等电子产业项目策划,大力发展以电子铝箔、电子电路板、电解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产品和配套新产品,促进电子铝箔产业向上延伸发展精铝、铝光箔生产,向下延伸发展相关铝产品生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各类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铝材料在电子工业的深加工和应用,建设广西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基地,把电子产业发展成为贺州工业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末,电子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优势,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现有稀土矿开发企业,推进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高品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贮氢材料以及钨合金材料等项目建设,把贺州的稀土材料产业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高温铝基合金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太阳能电池光感材料、红外材料、纳米级氧化锌、纳米级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天然纤维、环保型涂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打造钨钛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集群。“十二五”期末,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专栏6:百亿元产业建设

电力产业:加快建设华润电力一期、启动二期工程,上程水电站、富川龙头风电场、贺州供电局电网建设、贺州投资集团电网建设等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中高压电子铝箔技改、精铝及铝光箔、电子笔型电容和电解电容器等重点项目。

林产产业:华桂公司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新凯骅木业人造板制造基地、昭平金牛坪林产园区。

矿产产业:平桂飞碟钨冶炼产品升级、八桂建材工业基地、华润水泥二期工程、金源稀土绿色环保开采、金广稀土3000吨稀土金属、霸力集团贺州公司锡矿开发加工、贵丰公司精轧薄板、西湾工业区石材粉体精深加工、贺州投资集团车辆铝轮毂生产、贺州城市矿产基地、昭平县大王顶金矿开发。

新材料产业:金源稀土60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650吨高品质稀土发光材料及100万台稀土永磁无槽无刷直流电机,金广稀土2000吨贮氢材料、平桂飞碟1000吨钨合金材料、西湾(平桂)工业区纳米重钙粉体。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强优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培育壮大食品、药品两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农一体化融合发展。

 

食品工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培育区域品牌,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重点加快速冻食品加工、马蹄罐头食品深加工、燕麦系列产品、有机茶、年产10万吨优质粮油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绿色食品工业集群。

 

医药制造业。鼓励优势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合作,加强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和特色新药研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和生物医药,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资源特色的医药新产品,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第三节 大力建设循环生态工业园区

按照建设特色型、外向型、循环型、创新型工业园区的目标,加强规划引导,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动形成各级工业园区齐头并进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努力探索实践“企业—产业—区域”循环发展路径,加速推进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形成华润贺州电厂、华润水泥、雪花啤酒等华润循环综合产业链,拓展电子、再生资源、现代农业、物流等循环产业链,努力推动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的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把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十二五”期末,示范区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加快推进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园区开发,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项目引进开发,大力发展电子铝箔、电解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构建铝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大力发展电子铝箔产业,着力开发精铝、铝光箔产品,积极引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机产业、太阳能利用、高能电池等非贺州资源性技术产业,努力把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综合型高新科技产业园。“十二五”期末,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提升旺高工业区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园区招商方式,积极主动承接粤港澳台和闽苏浙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发展稀土金属冶炼及其高科技材料为重点,同时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制药、食品加工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园中园”,形成食品轻工业区、资源加工区、重化工业区、高新技术区等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十二五”期末,旺高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加快建立信都经济区。整合信都、仁义、铺门、步头、灵峰等园区资源,加快筹建信都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面对接粤港澳。大力发展以金属加工、建材、食品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五金塑料、机电配件、农副产品和食品、城市矿产基地、建筑装饰陶瓷、轻工纺织服饰、高新技术开发等产业,打造成为桂东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十二五”期末,力争信都经济区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积极发展特色工业集中区。根据本地资源、产业优势和技术条件,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按照多功能、专业化、区域性的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集中区)

 

——西湾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材加工、重钙超细粉及其下游产业、PVC管材、环保涂料等产业。“十二五”期末,西湾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

 

——钟山县工业集中区。包括县城工业园和珊瑚工业园。县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锡冶炼和锡产品深加工、日用陶瓷、建材、农林产品加工、针织制衣、电子玩具等产业,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业。珊瑚工业园主要以锡、钨和高岭土等矿业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无铅焊锡、硫酸锰、碱锰电池、钨产品等系列产品。

 

——富川县工业集中区。主要以真龙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广西甲天下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烟辅产业,同时重点发展电子、工艺品、印刷、彩印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

 

——昭平县工业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县城、马江、潮江、金牛坪等地,以林产、水电、茶叶三大优势产业为龙头。县城重点发展服装、宝石、食品加工、茶叶、电子等产业;马江主要发展林浆纸、竹地板加工等林产工业;其他各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电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石材、陶瓷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四节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品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通过与国内外强优企业联合重组、合资合作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现有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和扶持平桂飞碟、桂东电子等一批强优企业上市,实现以存量换增量。“十二五”期末,培育形成一批年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企业。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城镇化计划,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外向接轨型、持续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建设,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装备更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围绕我市及区内主导产业,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施企业家成长和产业工人成才促进计划,不断提升企业管理队伍、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工业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和发展一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建立战略联盟,以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与国内外企业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取得自治区级、国家级品牌的企业发展。“十二五”期末,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4个以上,自治区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30个以上。

 

专栏7: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大型企业集团:每年选择30户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规模工业企业培育成为亿元以上企业,选择1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强优企业培育成为大型工业企业或5亿元以上企业。

100家中小企业:每年选择100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和扶持对象,从政策、资金、成长环境、培训、服务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每年力争新培育规模(销售收入2000万元)工业企业20户以上,其中八步区每年新增6户以上,平桂管理区每年新增8户以上,钟山、富川、昭平县每年各新增2户以上;每年新增工业企业80户以上,其中八步区、平桂管理区各新增25户以上,钟山、富川、昭平县各新增10户以上;

主要工业品牌: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参加“中国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的认定,参加“中国名牌产品”、“广西名牌产品”的评选,按有关规定对入选企业进行奖励。

第五节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继续实施创新计划,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扶持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聚技术研发服务人才和创新力量,提高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引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关键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施支柱产业科技攻关工程和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六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载体。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进一步拉大贺州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科学推进城市管理,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提升市城区规划水平。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突出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全面实施《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开展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达到90%以上。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围绕贺州市城区“一江两岸三新区”建设,加强新区城市功能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市区主干道规划布局,抓好高速公路出口、车站等重点片区空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打造循环经济型城市,规划建设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景观,构建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空间网络。完善全市区域规划体系,做好市城区、县城以及重点乡镇规划,着力推动“贺八平钟一体化”进程,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富川、昭平县城为卫星城的城镇整体布局。

 

推动市城区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大会战,加大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市政道路、管道燃气、防洪工程、防空工程、供水供电、商贸购物中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美化绿化设施建设,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我市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新区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综合防灾防空能力。统筹老城区建设,加大城区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建设力度,打造城市精品,重点规划建设好贺州文化中心、太白湖公园、绿洲家园、江南新城、贺江堤路园等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着力打造标志性建筑。加强各类休闲场所等的绿化美化,重点建设大钟山城市森林公园、太白湖公园,完善灵峰广场和贺州广场,扩大各类公共场所、居住区、街头公共绿地,营造道路景观化、庭院花园化的优美环境。加快城市快速环道建设,打造市城区环城高速、环城一级公路路网,将“黄田、沙田、鹅塘、莲塘”纳入城区建设管理框架,扩大城区范围。

 

提高市城区经营水平。创新“城市经营”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加强城市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授权政府投融资公司经营制度,以扩大资本,增强融资能力;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探索土地收储新模式,建立以拍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供应新机制,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优化土地资源,切实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引导开发房地产,增加土地收入,并按国家规定将土地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事业经营改革,建立公共交通、自来水、液化气、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新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将环卫、市政、园林绿化的维护、清扫保洁和清淤推向市场,实行内部或社会公开招标承包作业制,实现管养分离、管理规范、竞争有序,降低维护成本,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城镇化管理。规范城市市容管理,加强城市景观灯光、户外广告设置和生产运输等整治,大力推进单位和住宅小区的庭院绿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落实“门前三包”和道路清扫保洁路段责任制,推动城市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加强对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改进城镇户籍管理办法,逐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条件,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等制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强化责任分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与城区政府职责,健全“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系。

第二节 加强中小城镇建设

围绕和依托中心城市,按照节约资源、改善生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三县县城和一批重点村镇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向中小城镇集聚,把中小城镇建设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加快县城建设。强化产业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步伐,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县城。钟山县城以全面融入市区发展为目标,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成为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为一体的工贸城市。富川县城以建设“瑶都”为目标,充分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利用生态品牌发展成为山水流韵、宜居宜业的城市。昭平县城以建设山水生态城为目标,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秀美风光,打造以旅游和休闲为特色的“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中”山水生态城市。

 

加快建设重点乡镇群。坚持城镇带动、重大产业带动和园区带动,依托现有交通网络和既有产业基础,集中推动重点城镇群发展。启动编制全市区域性专项规划,加强村镇规划研究编制,进一步完善全市规划体系。积极扶持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村镇工业集聚和农村服务的中心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繁荣农村、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加快以钟山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富川县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昭平县城区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城镇群、以黄姚和公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以桂岭为中心的城镇群、以信都为中心的城镇群的发展。其中要重点建设以信都为中心的涵盖信都、仁义、铺门、灵峰、步头等乡镇的城镇群,加快建立信都经济区,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城镇群范围内各乡镇之间、工业园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引导人口和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城镇转移,推动六大城镇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农业示范镇,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新机制。建立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六位一体”新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调整和完善现行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使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安居乐业。

 

专栏8: 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市会展中心、市传媒中心、市奥林匹克中心、市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市北环路建设工程、市东环路建设工程、光明大道二期工程、市火车站至西湾平桂工业基地公路二期工程、堤路园(江南段)续建工程、太白湖公园、灵峰大桥、沿江两岸亮化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市城市管线改造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第七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围绕服务于循环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改善服务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构建循环消费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依托公路、铁路、水运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物流网点布局,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市城北物流园区、雨润农产品物流中心、贺州商贸城、贺州汽车交易商贸中心等物流设施,加快推进一批快速客货运站等运输站场建设,建设市火车站仓储区、西湾南部工业区仓储区、马鹿坪工业仓储区等一批仓储基地,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实现物流运输无缝对接。加强与全国尤其是粤港澳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群。加快物流组织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加快培育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工业品、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重点建设煤炭配送中心、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成为带动能力强、辐射服务周边市县的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代理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连锁企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水平。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风情资源以及客家文化资源,努力把我市打造成集生态观光、运动健身、养生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拓展等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

 

精心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桂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项目建设等合作,打造国际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市旅游投资公司为平台,加快各类旅游资源整合,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姑婆山、大桂山、黄姚古镇、临贺故城、客家围屋、秀水状元村、十里画廊等一批精品景点,开发古村镇民俗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客家文化风情游、文明乡村游等精品特色旅游线路,进一步突显贺州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特色。

 

推进新兴旅游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态、休闲健身游,加快发展都市休闲、生态休闲、体育休闲、滨湖度假、山林度假、温泉度假、健身养老等旅游产业。着力引进粤港澳有实力的公司入驻,建设粤港澳退休居民养生养老住所、场所,建设粤港澳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养生的小城镇、小区,努力发展新兴旅游产业,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吸引力、发展力。

第三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现有房地产企业积极性,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对各城区进行有序开发和改造,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针对升级换代的刚性需求,打造环境优美、管理服务规范的高档舒适小区,配套建设中小户型的保障性住房。规范房产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安居乐业。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 “引银入贺”步伐,鼓励、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贺州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和完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探索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扶持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等金融中介服务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扶持有实力的发债主体,开发优质债券项目。充分发挥贺州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贺州市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不断拓宽资金融通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机构,形成充分竞争、服务优质、规范有序的保险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商贸业。优化城市商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健全商品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市区向阳路服装、八达路建材和汽配、前进路小五金等一批特色商业街,营造商业集聚区,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功能与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促进邮电通讯、餐饮、家政、养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积极利用信息化提升其服务水平。

 

专栏9:服务业发展

物流(专业市场):建设贺州桂东湖广国际商贸物流项目、贺州市金泰农产品物流加工、市城北物流园区、贺州市旺高物流集散中心、贺州亿丰物流、贺州花鸟奇石交易市场、贺州市建材市场、贺州煤炭储运调配物流基地、贺州市汽车交易商贸城等项目。

旅游:围绕建设“一个示范区、两条旅游带、六大旅游区”,加快建设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姑婆山生态旅游区、大桂山旅游休闲度假区、黄姚古镇综合旅游开发、临贺故城保护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滑水冲森林旅游、南乡温泉群开发、金鸡坪山地旅游、黄洞月湾休闲度假区、厦岛恒温湖旅游、富川秀水状元村等重点项目

地产商贸设施:市太白湖片区开发项目(东部片区)、贺州市火车站片区开发项目(北部片区)、远东国际城续建工程、汇豪国际城续建工程、帝景湾续建工程、市五星级酒店等。

第八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推动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

深入研究具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制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废弃物、畜禽粪等农业生产剩余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力度,促进节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循环生态型农业发展。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能源和环保等多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循环农业与科技、经济与环保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启动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种、养、加(工)为一体,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园区,探索符合区域发展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园区建设,打响贺州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品牌。重点建设山茶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冷冻加工、茶叶加工、果蔬保鲜加工、优质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和民族中药生产等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工产业循环经济链。“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6个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扎实推进“234工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十二五”期末,培育发展林业、畜禽水产2个产值超100亿元产业,水电、水果、蔬菜3个产值超30亿元产业,粮食、茶叶、马蹄、农业生态旅游4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

第三节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全面实施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5万亩,建设优质、高产粮食基地,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和供应体系。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向优质耕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要产量。扩大优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力发展以林业、水果、蔬菜、茶叶、晒黄烟、中药材、桑蚕、油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以生猪、优质肉牛、优质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名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实施良种工程、增产增收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基地示范工程等切实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


 

 

 

 

专栏10:农业产业化建设

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钟山县、八步区两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区)

良种工程:实施超级稻、冬种马铃薯间套种植行动计划,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桑蚕、油菜以及优质水产、畜禽良种繁育基地。

中低产田改造:重点实施旱涝保收、土地整理、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粮食流通:新建市粮油储备库及粮油安全配套设施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科技示范):蔬菜、水果、茶叶、桑蚕、马蹄、油菜、烟叶、特色花卉、用材林以及优质水产、畜禽基地。

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建设年宰200万头生猪的肉制品及生化制品加工企业一家,年产10万吨精炼菜叶加工企业一家,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企业一家。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

第四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改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条件,提高灌区抗旱治旱能力。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和农村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使用体系。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模式。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条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农村文化馆、图书室以及村级服务中心等工程建设。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纠纷仲裁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和共享集体建设用地转让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征地管理体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联动机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生态文化,塑造绿色品牌,打造全区的生态文明示范市,争当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第一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深入开展“绿满贺州”行动,建立健全“城市抓森林、农村抓树林、单位抓园林”的绿化机制,加快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国家森林城市。

实施城乡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山区生态林、重点区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扎实推进姑婆山、滑水冲、七冲等生态文明基地建设狠抓森林资源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造林绿化100万亩。

 

实施道路(通道)景观绿化工程。利用道路改造、畅通工程、新路建设等有利时机,在重要街道、进出城等重要节点,新种或补种绿化苗木、花草,打造特色生态景观大道。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休闲区域,建设大片草地森林,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两侧,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和生态防护林带。启动乡镇道路绿色通道建设。

 

实施单位园区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单位庭院园绿化,开展园林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庭院绿化示范亮点,努力提升单位小区绿化整体水平。推进立体建筑绿色化,大力开展以屋顶、墙体、阳台、桥墩等为主的立体绿化,拓展城区造绿空间,促进全市城市绿化从平面走向立体,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

 

实施江河绿轴建设工程。整合沿江自然景观,加强对贺江等沿河两岸的保护,加大耐水、耐湿树种的栽植,积极开展绿化建设,打造沿河绿化长廊。重点建设城区“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形成“水绿相映、绿树成荫”的河岸景观。

 

实施乡镇村屯绿化工程。结合公路建设、卫生环境整治,加强乡镇村屯绿化美化。在乡镇驻地积极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力争主要街道全部绿化。在村庄四周利用空闲地、围村路等建设围村林、林荫道。居民院内,房前屋后,种植适宜树木。

 

专栏11:生态建设

重点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保护,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严格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工业污染防控。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快完善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强化污染设施运行监控监管,加大工业污水处理和综合再利用,抓好工业废气综合治理,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和水系统修复工程,推进贺江流域综合治理、龟石水库水源地泥沙及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桂西河、大城河、姚江、红花河、滑石江治理等一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减少水土流失。强化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强化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重视地下水资源管理,防止出现严重地面沉降及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全面实施矿产资源开采环保前置审批制度、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闭吭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提高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逐步改善土壤状况。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攻坚。继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持续抓好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加大耗能大户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降耗技术改造力度,减少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实施清洁生产,坚决淘汰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艺装备和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评价制度。加强对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强化环境风险和地质灾害防范。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建设集应急指挥、信息综合、应急监测及应急保障于一体的突发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构建高效的突发环境应急体系。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档案库,强化风险源企业的环境管理力度。加快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积极引进环境应急专业人员,配备实用的仪器装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群测群防、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12:环境治理

水环境治理:提高企业废水处理率,降低万元工业产值水污染排放;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治理八步水源地保护区内网箱养鱼及非法排污等行为。

粉尘治理: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控制,重点加强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以及建筑施工粉尘管理。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地修复:对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开展受污染土地、场地、水体的污染治理及修复试点示范。

 

第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

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建设桂东人力资源强市。

第一节 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大力推动留守儿童入园工作。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以及部分行政村建有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提高学前三年入学率,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善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区域内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项目建设,确保学校规划建设与城乡发展同步。积极发展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扶持力度,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第三节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继续支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引进区内外名优高中在我市办学或联合办学,多渠道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推进市、县(区)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订单办学,建设一批骨干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节 支持发展高等教育

继续加大扶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贺州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吻合的特色品牌的专业建设,支持贺州学院多层次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建科研所、实验室、开发中心,打造一批校级重点学科,不断提升办学档次。积极探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创建职业学院步伐。

 

专栏13: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每个县(区)城区至少3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1所中心幼儿园;35%以上行政村办起幼儿园;基本实现适龄幼儿就近入园。

中小学:合理调整全市义务教育布局,实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

普通高中:实施普及高中优质资源建设工程,迁建贺州市高级中学、改扩建贺州第二高级中学和平桂高级中学等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项目。

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贺州市职教园区、贺州市职业学院等项目。

特殊教育:每县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创建1所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

现代远程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第十一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各个环节互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为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一节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积极推进 “十项人才开发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切实加强“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引进渠道,重视人才引进与引进资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采取调入、聘用、短期服务、与国内外知名的大专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和建立科研基地等多种灵活引进形式,多途径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回乡就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本单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优惠政策,确保政策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人才队伍。选拔大学学历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在职与脱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知识;组织到对口大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研修,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以党校、行政学校等办学机构为依托,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发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等培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本领;注重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以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本着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大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致富能手等现代农业人才队伍,机械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人才队伍,城市经营、社会保险、商品流通、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第二节 建立健全公务雇员制度

认真组织实施《贺州市市直公务雇员聘用和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公务雇员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积极探索建立涵盖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雇员制度。借鉴其他地方政府雇员制的考核方法,在工作内容和薪酬上建立起对不同级别政府雇员的定量标准,促进两种不同人事管理方式的通融,不断提高政府公务雇员的管理能力。以实施雇员制为突破口,尽快研究并组织实施高级雇员引进管理机制,推动我市政府普通公务雇员、高级雇员同步发展,引进政府工作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政府人才结构。逐步建立促进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融合机制,推动有技术潜力的公务员实现择业流动,丰富职业生涯,为政府雇员与公务员间双向流动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三节 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落实人才发展政策,确立人才是加快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理念,激活创业主体,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发挥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的作用,形成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人才支撑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开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搞好招才引智工作,吸引领军人才及其科研团队,聚集足够的高层次的人才,形成人才智库。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考核机制,畅通人才流动进出口。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工作决策调研咨询制度、人才工作的督查与通报制度和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等,将人才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

 

专栏14:人才建设

十项人才开发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工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城镇化人才开发工程、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程、旅游业人才开发工程、商贸物流人才开发工程、两广人才互动人才开发工程。

重点实施工项目:贺州市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贺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居工程等。

第十二章 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20户以下“村村通”村屯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和乡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光纤联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推进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和新媒体建设。加强市县(区)两级档案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第二节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贺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岭南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以黄姚古镇为龙头,保护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古迹。打造一批具有贺州特色的文化精品,培育和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试点,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专栏15: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市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妇幼活动中心、市群众艺术馆、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数字放映、数字电视网络化双向改造、档案馆、公共体育设施等。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客家生态文化保护园区、瑶族生态文化保护区等。

文化保护设施:重点建设贺州矿业遗址博物馆、平桂飞碟锡博物馆、华润循环产业博物馆、广西黄姚古镇博物馆、广西富川秀水状元村博物馆、扩建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钟山县英家起义旧址修复等。

第三节 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民族特色体育场所的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创建“桂东文明绿洲”、“十镇百村百里文明走廊”示范点活动,为实现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第十三章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制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切实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新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扶持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推动贺州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城市就业容量。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全面落实全民创业政策,支持创办微型企业,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有序组织劳动力输出,着力培育劳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指导工作。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农合覆盖面,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

第三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实行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使农民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民各项补偿收入。全面落实各项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各项补贴政策,增加农民国家政策性补助补贴收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扶贫资金,做好整村推进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贫困村扶贫特色产业开发,增加贫困村村民产业收入;积极争取将我市土瑶地区列入国家特殊类型扶贫开发地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第四节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医疗、社区卫生、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快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控、治力度,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高发和重大传染病。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卫生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和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支持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举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医疗卫生多元化发展格局。

第五节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根据不同人群保障住房基本需求,加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构建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住房保障需要,分阶段、分类别、有步骤实施保障性安居住房规划和建设,重点加大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等保障性住房推进工作力度,多方式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探索在主要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办法,切实解决产业工人住房问题。加强各类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继续加强农村危旧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以及工矿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住房公积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拓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  

第六节 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稳定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重点加强农村、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实施优生促进工程,鼓励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预防和控制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开展关爱女孩和打击“两非”专项行动,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实施“诚信计生”,巩固计生优质服务创优成果,全面建设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市。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建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新机制。落实免费婚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和完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康复中心。

 

专栏16:基本公共服务

就业和社会保障:健全新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人力资源网络。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贺州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项目。

医疗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

人口计生: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社会救治:重点建设市福利基地,儿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敬老院,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以上五保村。

第十四章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乡统筹等改革,加快推进财税金融等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第一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政府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收费,完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审核机制等制度安排,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督职责,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区、城区的职能关系,明确各自的事权范围,扩大市城区政府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体制改革。统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健全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落实人大代表议政制度和政协委员协商制度,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广泛开辟社情民意反馈渠道,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政府网站和电子监察系统,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第二节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鼓励民营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大力培育和支持企业上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资金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预算制度,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完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领域改革,逐步推进各项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深化全市电力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大用户直供电试点。

 

第三节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改进学前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扎实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财政为主的多渠道卫生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动公益性医院与经营性医院分离、医药分离和管办分离,鼓励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创办医院机构,加快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全市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快城镇及农村电影院建设,合理配置公益性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栏17:社会管理

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重点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工程,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等。

药品食品安全: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等工程。

应急管理:重点建设市级应急平台、预警发布系统、城乡应急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系统工程。

社会治安:重点建设公安机关视频指挥系统、训练基地等。

第十五章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区位、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融入“珠三角”多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区域发展活力。

第一节 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

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平台,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大力拓展与东盟国家经贸、旅游合作,提高我市在参与能源、矿产、农林、旅游等领域合作的能力。加快与东部地区的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主动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加快融入“北部湾”“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深化与广东清远、韶关、肇庆和湖南永州等经济交流,推动市际合作。发挥区域相邻和文化相近优势,赴港澳台地区、闽苏浙地区开展各类经济洽谈会,拓展经贸和客属文化产业交流。以国家加快规划建设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产业转移新模式,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第二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为导向,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加快各类园区整合、拓展和提升。鼓励市内外、区内外联合创办开发区。全面推行绿色招商,提高集约开发水平。推动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探索赋予开发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投资运营模式、用人制度、收入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更加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与东部地区共建、代建工业园区,开展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

第十六章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巩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打造全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

第一节 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把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完善城乡基层组织工作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规范和引导基层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培育发展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型民间组织,逐步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完善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加强和改进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第二节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注重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切实做好行政复议、仲裁、民调等各项工作,完善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诉求,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活动,进一步完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水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正确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妥善处理好宗教信仰等敏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幸福和谐贺州。

第三节 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建设

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落实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加强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等建设,推进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共享,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扎实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巩固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

第十七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一节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完善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度。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重大政务活动的公开程度和人民群众对政务活动的参与程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畅通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的渠道。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大力推进依法治市。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督促和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提高执法水平,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机制,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高度重视隐蔽战线斗争。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经过全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举全市之力,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加强政策引导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各县(区、管理区),必须确保完成。要充分发挥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政策导向,强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强信贷、土地、环保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聚、向园区集中。

第二节 实施项目带动

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强化项目培育,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征选平台和机制。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及时策划一批民生工程项目、一批产业升级项目和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增强项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责任,积极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严格实施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加强项目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要强化规划实施,加快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本规划作为市级总体规划的统领地位,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以本规划为依据。各专项规划要进一步细化落实本规划已明确的主要任务,做好与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任务的衔接,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分年度落实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对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监测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规划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市政府提交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贺州面临发展新机遇、进入发展新阶段。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全力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经济管理 “十二五”规划△ 纲要△ 通知

 

 

网站地图网站邮箱:
【贺州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网站标识信息
主办单位:贺州市人民政府,电话:0774-5123111
备案号:桂ICP备05002231号,桂公网安备 45110202000050号
网站标识码:4511000008,技术支持:贺州电信、贺州锐思网络
总访问量:73030721今日访问量:11705